校企合作环境下德育社会化的创新思考

日期:01-28  点击:563  属于:公司动态

摘 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它不仅促进了德育社会化的转型与发展,也对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环境下开放式的德育社会化新路径,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德育教学与社会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的有效生成,在新形势下创新德育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校企合作;德育社会化:创新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特色求发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校企合作推进了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和顶岗实习等新教育模式的演进,也改变了学生惯有的生活空间、人际交往和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校园角色得到转换。这些环境的改变,使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也由传统的校园内模式逐步走向多元和开放环境之中。那么,高职院校的德育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适应这种变化、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既学到实践技能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又如何去理解和创新校企合作中的德育社会化模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校企合作促进德育社会化的转型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方向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步入转型期,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建立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成为必然。这种教育模式在于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与和谐发展。

    这一模式广泛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习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高职教育模式的这一重大转变,无疑使单一由学校承担教育,包括德育的弊端日益暴露,教育预期和教育效果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职生的德育工作因此而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德育被置于社会大循环系统之中。同时,开放式的社会也要求建立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建立社会参与学校育人过程,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制,德育社会化的转型势在必行。那么,何谓德育的社会化?具体而言,德育的社会化特指将道德教育推向全社会,使德育系统融人社会大系统中,与社会其他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德育从某个专有的区域与层面走向全社会,由全体社会力量来共同承担和分享德育工作的过程。其最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发展水平,使其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履行社会所要求的规范,帮助青年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社会、适应社会,促进人的社会化。

    校企合作促进了德育的社会化的转型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了德育的社会适应性。校企合作环境下,德育更能密切联系社会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德育的内容与方式,以满足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注重从社会实际出发,主动进行德育模式改革,探索德育社会化的新思路,使德育的功能由单一的“教育”向“服务”转变.着眼于品德素质和能力培养,使德育模式更加多样化、个体化、社会化、现代化。二是有效开发和利用了德育的社会资源。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思路指导下,注重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开发德育的社会资源,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学校、家庭、企业、社区、乡镇为主体的综合性、全方位德育网络,将它们纳入自己的德育系统,有计划地、有组织地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公共资源和设施,并积极选择、吸收校外各类专家、能工巧匠进入课堂,参与德育活动,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协同工作的德育合力,以帮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需要,提供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社会责任感。这种合力,大大拓宽了德育视野,优化了德育环境,从而增强了德育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对德育社会化的内涵建设提出新要求

    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超越了传统的围墙教育定式,学生走出了课堂,走向了企业和社会,其角色也转变为学生、学徒、技术工人等多重身份。校企合作环境下,教学秩序的重大改变使原有一贯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变得更具复杂性、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德育模式呈现出新的态势。这些新课题的出现,无疑对德育社会化的内涵建设从认识到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一)要求德育工作者及时把握德育社会化的新特点

    在校企合作环境下,学生深入到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企业、社区,角色切换使其主体地位得以提升。德育过程脱离了原有教室、粉笔再到宿舍的传统模式,而要在特定的工作和实践情境中进行,德育内容更倾向于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法律意识、自律等方面,德育的主要评价主体拓展到学生参与的有关部门和企业人员,德育的评价手段将变得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和社会化。针对这样的德育特点,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用社会化的德育思维去改变传统德育模式中“与社会发展趋势相脱离、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状况相脱离”的现象,应当针对新特点,去把握德育工作新动态、新规律。

(二)强调学校德育与社会的互动

    以往的德育体系很少从社会现实和社会整体的动态变化来思考问题,而德育社会化就是要突破这种限制,建立一个真正构建于包括个体,团队和组织整体在内的社会化德育模式,把这一模式看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学校德育向社会扩展、渗透以及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三)要确立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校企合作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解读校企合作环境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我们不能仅仅解为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获得一个功利性职业就取得了实效,而应是着眼于培育高职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择业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要在实践中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与职业的关系基础上,树立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信心与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机制;高职院校在设计德育规划时,要建立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实习实训阶段德育工作计划与评价方案等,以使德育社会化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相辅相成。

三、探索开放式的德育社会化新路径

    在校企合作环境下,德育社会化就是要将德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与企业中.完成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衔接。因此,探索开放式的德育社会化新路径,成为创新德育新机制的关键。为此,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将德育置于企业实习的职业熏陶中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由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开展德育已不适宜。因此,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联合建立统一规划和开放管理的德育体系,形成一支由企业政工领导、技术师傅、实习带队教师及社区干部等成员构成的企业实习生德育工作队伍,负责制订实习生德育工作计划、德育具体内容、考评体系以及开展素质教育培训等。当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企业通过给学生讲解实习要求、工作职责、明确厂规厂纪、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适应等,通过企业的文明熏陶完善人格素质和职业涵养。

(二)把德育置于具体的企业文化环境之中

    德育的土壤源于现实生活。校企合作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机会来到现代化企业,亲身体验改革开放及现代企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接受企业的文化环境熏陶。在现代化企业内,企业员工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自律、高效及吃苦耐劳的作风,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他们在企业具体的实训和岗位实践中参加劳动,参加管理,通过企业文化学习企业员工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习惯。通过企业员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竞业精神、精业精神、奉献精神和行为规范,使之转化为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企业的文化环境获得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社会技能的习得。并形成关于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获得社会认知、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而在今后服务社会过程中展现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是无法在校内完成的德育教育内容.而却能在具体的企业文化环境之中实现。

(三)将德育置于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高职学生社会阅历浅,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理解加以调查研究,在分析差异根源的基础上寻求德育对策,并设立体现差异性和层次性的德育实践目标,以满足不同个体的成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德育社会化的重要前提。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要走出相对封闭和狭窄的学校空间,从书本和教室走向生活,走向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让学生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实践中尝试道德抉择,在人际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履行道德行为:德育社会化应当强调将德育置于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将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社会理念与社会实践的现实进行对比,并将社会活动中体验到的理念与规范通过诠释与辨别,从中获得对社会范式的理解。在校企合作环境下,由于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因而能够在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身体验职业道德内涵,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将德育置于社会信息化的网络中

    在开放的信息社会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来自各方面信息的影响。校企合作使得德育从某个专有的区域与层面走向全社会,德育由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德育工作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从硬件投入,启动德育现代化工程,到软件建设,优化网络阵地,加强网上信息的监控与筛选,无不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部门与单位。因此,德育不是一个封闭系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条件、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应忽视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应当大胆探索和创新高校德育的外部机制建设,将德育置于社会信息化的网络中,从外部建设上进一步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环境下创新德育社会化机制的示范性意义

    校企合作环境下,创新德育社会化机制,这对于探索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开展德育工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德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有效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德育社会化需要我们在校企合作等新模式下,去创建一种为社会认同并积极推行的德育价值目标,并通过学校德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协作与同力,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德育效果:进一步明确它既是一种学校的德育模式,突出德育内容是社会需要的,又强调德育的社会力量,体现德育的全面、全员、全时和全程性:而且强调德育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在校企合作与德育社会化过程中,做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把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基础,实现受教育者德行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与和谐发展:凸显德育社会化过程中把培养什么人、贯穿于以“就业为导向”和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理念之中;确立了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探究出德育教学和社会相结合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育人机制。

(二)强化“学中做、做中学”的德育实践效用

    造成传统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剥离出来,使得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传统的工具性道德教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形式、偏重活动、脱离实际的倾向以及德育的应付、应急问题仍然存在。德育社会化的实践体验环节上还较落后,造成知与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校企合作环境下,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与做”的良好实践环境,使学生在不同于校内教学的企业、社区工作实践活动中,通过企业内的实训课和职业岗位实践,有助于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三)突出了社会环境对于德育工作的资源性价值

    充分利用企业、社区等环境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约束、规范作用,会成为一种很好的养成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和科学的德育模式,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企业舆论等环境,能促进学校德育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向社会延伸,使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加速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社会生活实现道德情感体验的平台,构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德育网络。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环境资源相对于德育工作而言,更具长效性、价值性。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将会在有效开发德育资源、壮大德育力量、优化德育环境、提高德育实效等方面显示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3]宁晓菊.试论当代世界德育现代化的普适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0(1)

电话:0311-69001130

邮件:68137669@qq.com

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广安大街财富大厦